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磁存储技术发展简史
最新动态
磁存储技术发展简史
2024-10-15
6
浅谈磁性存储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寻求信息存储的方法。从原始社会发展延续至今,存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储方式和技术,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
一、人类早期的信息存储
人类记忆过程主要由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组成。人类的信息记忆主要依赖于对原始信息的识别认知和回忆再认,在两者之间还需要克服遗忘。识记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是回忆的前提。以上三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也正是由于生物记忆的相对短暂性和不稳定性,在一些特定场合下需要寻求生物体之外的信息存储方式。
原始社会人类便开始了对信息存储的探索和使用。根据考古发现,早期的人类采用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便是信息存储的一种方式。
原始人类结绳记事示意图
此外,还有通过雕刻方式,将原始信息记录在石头、龟甲等坚硬的物体表面保存信息。例如:四万年前的(印度尼西亚)史前洞穴壁画,公元前1300年前商朝的甲骨文。这些原始方式对信息记录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仍然有少量内容历经千万年而流传至今,在考古发掘中被发现。这些远古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只言片语,也成为当前研究早期人类历史的重要资料。
印度尼西亚史前洞穴壁画(4万年前)
殷商甲骨文(公元前1300年)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在陶器、金石、竹简、木牍、绢帛等物体表面记录信息。
竹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帛书 (来源网络)
特别地,西汉初期(公元前202年-8年)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信息记录、传播和传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也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播。
造纸术工艺流程图 (来源网络)
二、近代存储技术
早期信息存储方式主要以纯手工为主。随着人类对工具掌握和发展,近代存储技术开始了自动化的尝试。
2.1 机械化存储
随着机械的发展,纸作为机械存储的重要介质,开始运用到信息存储中。
在人类很长的一段历史内,都是机械化生产。这些机械的操作也高度依赖于人类手工操作。对于机械参数设计往往需要手工设置调整。结合机械操作的存储开始出现在早期的机械结构设计中。纸作为机械存储的重要介质,开始运用到信息存储中。
1725年,法国人布乔(Basile Bouchon)发明了穿孔卡,并用于控制纺织机绘制图案。基本设计思路如下:在织布机在编织过程中,编织针往复滑动。根据打孔卡上小孔的存在与否,正对小孔穿孔的编织针可以通过钩起经线,反之编织针则被纸带挡住。因而,编织针就可以自动按照在打孔卡上预先设计的图案去挑选经线、编织图案。这种编织图案的“程序”也就“储存”在穿孔纸带的小孔之中。这种发展被认为是半自动化机械的第一个工业应用。
Basile Bouchon穿孔卡设计 (来源网络)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将这种设计的打孔卡按照一定顺序捆绑,应用于提花织机
,
这是打孔纸带(Punched Tape)的雏形。利用卡上不同位置孔的组合可以表示不同的信息,这种思想和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广泛地使用。
例如,1846年传真机和电传电报机的发明人Alexander Bain也使用了穿孔纸带。穿孔纸带也叫指令带,使用于早期计算机的输入系统,也用于数控装置的控制介质。穿孔纸带上用规定代码,以规定格式排列,并代表规定的信息。纸带上每一行代表一个字符,利用二进制编码:
带孔为1,无孔为0,经过光电扫描输入电脑。如下:
穿孔纸带 (来源网络)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后期,穿孔磁带和穿孔卡片被
广泛用于“程序化”的织机和其他工业机器。例如:1890年,这项技术被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用于人口普查中的数据存储中,他最初设计了数组圆孔阵列原型。随后,1896年,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成立了制表机公司,这也是后来大名鼎鼎IBM公司的前身。
Herman Hollerith 数组圆孔阵列原型(来源网络)
制表机穿孔卡技术第一次把数据转变成二进制信息。基于打孔卡和纸带的机械化存储技术,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直到80年代还在使用。例如:近代早期计算机的Fortran程序也使用了打孔卡。
打孔卡编程 (来源于网络)
基于打孔卡的存储技术,开启了人类对自动化的尝试,也开创了半自动数据处理时代。这些设计也是早期编程思想的来源,具有广泛而长远的影响。
2.2 磁性存储
利用穿孔卡形式的机械存储,信息的读取和写入,都依赖于纸带上孔的设计。随着电磁学的发展,从机械自动化逐步发展到电气自动化。存储核心是利用两个状态二进制来表征数据信息。磁性材料,利用磁矩的
取向,也可以实现两态,从而替代机械打孔。并且表征每个态的体积相对于机械孔而言,可以做到更小,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后续出现的磁带存储技术,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打孔卡设计的影子。
1928年,德国德雷斯诺
工程师Fritz Pfleumer 发明了“会发声的纸”——录音磁带。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将粉碎的磁性颗粒用胶水粘在纸条上,制备成磁带。磁带在移动过程中,随着音频信号强弱,磁带被磁化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记录声音。利用该纸带可以存储模拟信号,这是利用磁性作为信息存储的最早记录。然而,纸条比较脆弱,当时无法实用化。
Fritz Pfleumer 和磁带
随后,基于纸条磁带的设计提出了复合材料式双层磁带结构。该结构由底层为30um厚度的醋酸纤维素薄膜和上层为20um厚的羟基铁粉和醋酸纤维素混合物组成,提高了磁带的机械强度,从而实现了真正的磁带。
1933年,Eduard Schueller发明了环形磁头,这是磁记录的一个重要进展。磁场可以被控制在很小范围内,从而实现了较高密度的信息存储。然而,磁带用于计算机则是从1951年开始的。
磁头实物图和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磁带之后,新的磁性存储技术也层出不穷,在速度和容量上体现出巨大的优势。然而,磁带存储在
历史上功绩依旧不可磨灭。磁带存储是当前存储器设备中单位存储信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常用存储介质,也是一些重要资料档案的首选存储介质之一。
2.3 光存储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存储方式,利用激光与介质的相关作用,导致介质性质的变化,也可以实现信息存储功能。这种存储方式称之为光存储。常见的产品有:光盘(compact disc,CD)。
光盘
光盘技术提出较早,光盘的使用却相对较晚,直到1972年才出现视频光盘。在上世纪80年代,一张典型的光盘可以保存700M的数据,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占据了重要市场。
光盘数据存储原理和内部结构示意图
然而,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定
理,光盘的单数据点结构从CD时代的约800nm,缩小到DVD的400nm,再到蓝光DVD的150nm,单个尺寸结构便很难再进一步缩小。此时,相对于其他的当代存储器HDD、SSD、MRAM等,无论是在存储密度和速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现代磁性存储技术
磁性存储发展最早,历史最长。最早使用磁性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开始于1928年,进一步发展成为后面广泛使用的磁带,完成了从全机械半自动化到机械和电结合的形式。
例如:下面的盒式磁带,在记录和播放的过程中,通过机械传动带动磁带运动,利用电学方式记录和读取信息。相对于全机械性质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种依赖机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转速较慢,对存储速度和密度存在明显的约束。
1953年,发明了第一台磁鼓存储器。磁鼓是利用铝鼓筒表面涂覆的磁性材料来
存储数据的。由于鼓筒
旋转速度
很高,因此加快了存取速度。首台磁鼓存储器应用于IBM701,它是作为内存储器使用的。它采用饱和磁记录,从固定式磁头发展到浮动式磁头,从采用磁胶发展到采用电镀的连续磁介质。
随后,1956年,IBM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款硬盘设计。这款名为IBM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的硬盘产品体积十分庞大,总共使用了50张24英寸的碟片,但容量仅为5MB。磁盘两面都可以利用存储,利用率要高于磁鼓。因此,当磁盘出现后,磁鼓就被淘汰了。
第一款硬盘-IBM350 RAMAC
在20世纪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磁阻(
Magneto Resistive,MR)技术。这种新型磁头采取磁感应写入、磁阻读取的方式,使得磁头的灵敏度大大提升,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硬盘工作效率。同时,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 (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硬盘也发展成今天我们熟悉的模样。
HDD硬盘
硬盘发展上面的结构,虽然性能已经大大进步,然而依旧没能摆脱对机械的依赖。基于这种方式,也会存在体积、噪音、震动等性能上难以克服的困难。
此时,不得不提到另一种存储器——磁芯存储器。磁芯存储器是利用磁性材料制成,其基本工作原理:利用磁环(磁芯)不同磁化状态用来表示存储信息“1”或“0”。信息写入通过改变铁氧体磁性的磁化状态,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该磁场作用于磁芯使磁芯磁化,信息写入为“1”,当改变导线电流方向时,磁芯沿相反的方向磁化,信息写入为“0”。
磁芯存储器的设计采用正向相交的网格方式,保证了每次数据的写入可单独控制网格中唯一两个电流相交的地方,不影响其他地方数据,是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
Random Access Memory)。这种工作原理也是现代随机存储器技术的基本原理。
现代存储技术主要与CMOS工艺相结合,通过晶体管控制电流的流通,从而实现对任意位置单个器件的读写操作。
NEC的MRAM器件
例如最新一代的磁性存储器STT-MRAM,其核心结构是磁性隧道结(Magnetic Tunnel Junction,MTJ)可以将磁性结构缩小到17nm的尺寸。这极大地提高了存储的密度也降低了功耗。
此外,STT-MRAM还具备其他一些更优越性质,相对而言,其存取速度比当前的SSD大约快100倍,开始出现在一些最新的电子产品中。下一代的MRAM产品,相对于当前的STT-MRAM又将表现出更加强劲优越的性能,并有望逐步替代计算机系统中内存以及缓存等,实现更高速、节能的计算。
四、现代存储技术和数据存储现状
相对于近代信息存储技术,现代存储技术出现才历经了百年。然而,过去百年间的技术发展更迭突飞猛进,对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需求和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1 信息系存储的方式和指标
当代存储器技术主要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基于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根据信息存储介质和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半导体存储
:集成度高、容量大体积小、存储和读取速度快。例如:计算机内存、Flash等
磁性存储
:存储密度更高
,
不
易丢失
。
例如: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
光存储
: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例如:光盘、DVD等。
评价信息存储系统的三个重要评价指标为:存储速度、存储容量和单位价格。这也体现了现代人对数据信息的基本需求。
4.2数据存储量的爆炸式增长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动,全球数据量正在呈现出爆炸式扩展和增加。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的统计显示,全球90%的数据量将在这几年内产生。并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63 ZB。
如何快速稳定地存储和处理这些大量的数据,已经成为一个难题。
全球数据存储量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于IDC]
声明:
文章内
容来
源于闲话物理,仅作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