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tz Pfleumer 和磁带随后,基于纸条磁带的设计提出了复合材料式双层磁带结构。该结构由底层为30um厚度的醋酸纤维素薄膜和上层为20um厚的羟基铁粉和醋酸纤维素混合物组成,提高了磁带的机械强度,从而实现了真正的磁带。1933年,Eduard Schueller发明了环形磁头,这是磁记录的一个重要进展。磁场可以被控制在很小范围内,从而实现了较高密度的信息存储。然而,磁带用于计算机则是从1951年开始的。
光盘数据存储原理和内部结构示意图然而,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定理,光盘的单数据点结构从CD时代的约800nm,缩小到DVD的400nm,再到蓝光DVD的150nm,单个尺寸结构便很难再进一步缩小。此时,相对于其他的当代存储器HDD、SSD、MRAM等,无论是在存储密度和速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三、现代磁性存储技术磁性存储发展最早,历史最长。最早使用磁性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开始于1928年,进一步发展成为后面广泛使用的磁带,完成了从全机械半自动化到机械和电结合的形式。例如:下面的盒式磁带,在记录和播放的过程中,通过机械传动带动磁带运动,利用电学方式记录和读取信息。相对于全机械性质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种依赖机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转速较慢,对存储速度和密度存在明显的约束。1953年,发明了第一台磁鼓存储器。磁鼓是利用铝鼓筒表面涂覆的磁性材料来存储数据的。由于鼓筒旋转速度很高,因此加快了存取速度。首台磁鼓存储器应用于IBM701,它是作为内存储器使用的。它采用饱和磁记录,从固定式磁头发展到浮动式磁头,从采用磁胶发展到采用电镀的连续磁介质。随后,1956年,IBM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款硬盘设计。这款名为IBM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的硬盘产品体积十分庞大,总共使用了50张24英寸的碟片,但容量仅为5MB。磁盘两面都可以利用存储,利用率要高于磁鼓。因此,当磁盘出现后,磁鼓就被淘汰了。
评价信息存储系统的三个重要评价指标为:存储速度、存储容量和单位价格。这也体现了现代人对数据信息的基本需求。4.2数据存储量的爆炸式增长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动,全球数据量正在呈现出爆炸式扩展和增加。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的统计显示,全球90%的数据量将在这几年内产生。并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63 ZB。如何快速稳定地存储和处理这些大量的数据,已经成为一个难题。